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身材瘦高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,连续击败多位强手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来自江苏的小将赛后表示:“每次比赛都让我变得更自信,而站在剑道上时,我明白只能依靠自己。”
从羞涩男孩到自信剑客
三年前,姜鑫瑞还是个内向害羞的男孩,一次偶然的机会,父亲带他观看了击剑比赛,那敏捷的身手、帅气的防护服和激烈的对决瞬间吸引了他。“我想试试”——这是姜鑫瑞当时对父亲说的唯一一句话。
初入击剑馆,这个8岁的孩子连基本姿势都站不稳,同期开始训练的孩子中,他并不是最有天赋的,但他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毅力,教练李剑锋回忆道:“鑫瑞最初甚至不敢与对手对视,但他训练从不偷懒,每个动作都要重复练习直到完美。”
经过两年系统训练,姜鑫瑞开始参加各类青少年比赛,从最初的一轮游,到后来能够进入前八,再到站上领奖台,每一步都见证着他的成长。“每场比赛后,我都会复盘自己的表现,找出不足,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对手,反而期待与强手交锋。”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
当被问及比赛中最深刻的体会时,姜鑫瑞毫不犹豫地说:“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他解释道,虽然平时有教练指导和家人支持,但真正站在剑道上时,所有决定都必须自己做出,所有压力都必须自己承受。
在今年四月的一场关键比赛中,姜鑫瑞一度大比分落后,场边教练焦急地给出指令,但他因为紧张无法有效执行,中场休息时,他闭上眼睛深呼吸,告诉自己:“冷静下来,相信训练,相信自己。”回到赛场后,他完全变了一个人,连续得分最终逆转比赛。
“那一刻我明白了,击剑不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心理的较量,你必须独自面对所有困难,没有人能代替你比赛。”姜鑫瑞说。
技术与心态的双重磨练
击剑运动要求选手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攻防决策,这对未成年选手来说是巨大挑战,姜鑫瑞的日常训练包括技术练习、体能训练和心理辅导三部分。
每天放学后,他都会在剑馆训练两小时,周末更是全天候训练,有时甚至要与成年选手对战以提高水平,他的书包里总是放着文化课书本和击剑装备,平衡学业与训练是他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心理教练张敏表示:“鑫瑞最可贵的是他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,很多小选手在比赛中会紧张失措,但他学会了与压力共处,甚至利用压力激发最佳状态。”

家庭的支持与理解
姜鑫瑞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支持儿子的选择,但强调文化课与击剑必须兼顾,姜爸爸说:“我们不要求他一定要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,只希望他通过击剑学会坚持和承担责任。”
比赛时,姜家人总会到场支持,但他们从不给儿子施加压力,姜妈妈告诉记者:“每次比赛前,我们只对他说一句话——享受比赛,结果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尽力了。”
这种开明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姜鑫瑞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输赢,赢了不骄傲,输了不气馁,成为他的比赛信条。
未来的梦想
尽管年纪尚小,姜鑫瑞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规划。“短期目标是入选省队,长远目标是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。”他特别期待有一天能参加青奥会,与世界各地的高手切磋。

除了运动员梦想,他还希望将来能成为击剑教练,帮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爱这项运动。“击剑教会了我很多,不仅是如何比赛,更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,我想把这种体验传递下去。”
击剑运动的青少年发展
近年来,击剑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日益普及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人数五年间增长了3倍多,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这项运动对培养孩子专注力、决策力和心理素质的独特价值。
多位体育教育专家指出,击剑运动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、学会独立思考,同时培养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,这些品质将使孩子们受益终身。
姜鑫瑞的故事只是众多青少年击剑手的一个缩影,每个周末,全国各地剑馆里都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孩子,在一次次进攻与防守中,不仅磨练着技术,更锻造着性格,他们或许未来不会都成为专业运动员,但击剑带给他们的自信和坚韧,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。
随着2025年全运会临近,各地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,击剑作为一项传统而又现代化的运动,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,为更多像姜鑫瑞这样的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实现梦想的途径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