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多数人眼中,70岁是安享晚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对于来自浙江杭州的陈志远老人来说,70岁却是他运动生涯的新起点,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,陈志远已经穿上击剑服,手持长剑,在剑道上挥汗如雨,他的目标简单而坚定: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,与年轻人同场竞技,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追逐梦想的障碍。
缘起:退休后的新“战场”
陈志远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五年前,退休前,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,长期伏案工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,医生建议他多运动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社区活动中尝试了击剑。“那一刻,我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,”陈志远回忆道,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是一种智力与技巧的博弈。”从此,他毅然投身这项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。
起初,家人和朋友们都不理解,女儿陈琳坦言:“父亲70岁了,我们更希望他散步、打太极,而不是从事如此激烈的运动。”但陈志远的坚持逐渐打消了家人的顾虑,他聘请了专业教练,每周训练五次,从基本步法到战术意识,一步步打磨技术,两年后,他不仅颈椎病好转,还在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中夺得铜牌。
挑战:年龄不是极限,而是动力
击剑运动对体能、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,年轻人尚需数年磨一剑,对古稀老人而言,挑战更是可想而知,陈志远的教练刘伟表示:“陈老的训练量甚至超过许多年轻学员,他每天5点起床,进行一小时体能训练,包括跳绳、深蹲和核心力量练习,下午则专注于技术对抗和战术分析。”
年龄带来的生理限制不可避免,陈志远的反应速度比年轻人慢,耐力也较差,但他善于用经验弥补劣势。“击剑不仅是比谁更快,更是比谁更聪明,”他笑着说,“年轻人靠爆发力,我靠预判和节奏控制。”为了提升反应能力,他专门练习乒乓球和电子游戏;为了增强耐力,他每天坚持长跑5公里,他的手机里装满了击剑比赛视频,反复研究国际顶尖选手的战术。
社区击剑馆的年轻人也深受鼓舞,18岁的学员李昊说:“陈爷爷告诉我们,梦想没有保质期,看到他一次次被击倒又一次次站起来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?”

追梦:从全国赛到世锦赛的目标
2023年,陈志远在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中获得亚军,获得了参加国际老年击剑邀请赛的资格,今年初,他在新加坡举办的邀请赛中闯入前八,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年龄段的最佳战绩,这场比赛让他坚定了更高的目标——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。
世锦赛通常面向职业选手,年龄限制较宽松,但竞争异常激烈,陈志远需先通过国内选拔赛,并达到国际击剑联合会(FIE)的积分要求,他正积极备战2025年全国击剑冠军赛,与年轻选手同台竞技以积累积分。“我的目标不是夺冠,而是证明70岁依然可以站在世锦赛的剑道上,”他说,“这关乎勇气,而非奖牌。”
他的故事引起了体育界的关注,中国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磊表示:“陈老体现了体育精神的本质——超越自我,我们正考虑在老年组别赛事中提供更多支持,鼓励更多人参与。”
背后:体育精神的时代回响
陈志远的追梦之旅,是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,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,越来越多老年人突破传统观念,投身竞技运动,根据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数据,中国老年体育人口已超1.2亿,其中击剑、马拉松等“非传统”项目参与率年均增长15%。

社会学家李明霞认为:“老年人从事高强度运动,反映了健康老龄化的理念,他们通过体育重新定义年龄,挑战社会刻板印象。”社交媒体也放大了这种正能量,陈志远在短视频平台拥有10万粉丝,他的训练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,网友称他为“硬核爷爷”。
但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资金不足是最大难题——击剑装备昂贵,国际赛事费用更高,陈志远用退休金支撑训练,偶尔接受企业赞助,他计划发起公益项目,帮助更多老年人低成本参与击剑。
逐梦世锦赛的倒计时
陈志远的生活围绕击剑运转,他的日程表上写满了训练计划、营养配餐和比赛日程,2025年世锦赛亚洲区选拔赛将于明年举行,他只剩不到一年时间准备。“时间紧迫,但我充满信心,”他说,“哪怕失败,我也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老人的精气神。”
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人,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强指出:“陈志远的意义远超体育本身,他诠释了‘终身运动’的理念,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积极样本。”
傍晚的剑馆,灯光照亮陈志远的身影,汗水浸透他的白发,但目光如剑锋般锐利,他说,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是古希腊格言“认识你自己”——“年龄只是数字,真正定义你的是梦想和行动。”
或许明年,我们将在世锦赛的剑道上看到这位古稀剑手,无论结果如何,他已经赢了——赢过了时间,赢过了质疑,赢过了那个曾经不敢做梦的自己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