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篮球场上,他是冷静果断的指挥官,是球队进攻的发动机;但在聚光灯之外,孙铭徽坦言:“我也有脆弱的一面,曾与中度抑郁抗争多年。”这位中国男篮的后卫核心,首次公开分享了自己与心理健康斗争的历程,揭开了职业运动员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重生。
荣耀背后的阴影:被误解的坚强
2023-2024赛季CBA联赛中,孙铭徽以场均21.5分和9.4次助攻的亮眼数据,带领球队多次在关键时刻逆转取胜,他的突破犀利,传球精准,球迷们称他为“关键先生”,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高光时刻的背后,是长期失眠、自我怀疑与情绪低谷的叠加。“外界总认为运动员就该无所畏惧,但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。”孙铭徽在接受专访时说道。

抑郁的种子早在数年前就已埋下,2019年世界杯的失误、2021年联赛因伤缺阵的关键战役,以及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质疑声,逐渐蚕食着他的信心。“那时我会反复看比赛录像,整夜无法入睡,甚至害怕走上球场。”他回忆道,2022年,经专业机构诊断,他患有中度抑郁,需接受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。
破茧之路:体育与心理的雙重博弈
职业体育的残酷性在于,它既需要极致的身体对抗,又要求心理的绝对韧性,孙铭徽的经历并非个例——近年来,包括NBA球星德罗赞、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内的多位运动员公开谈论过心理健康问题,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,孙铭徽选择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直面这一挑战。
在球队心理辅导师和家人的支持下,他开始了系统性的康复计划:每日冥想、定期心理咨询,甚至通过绘画释放压力。“篮球曾是我的全部,但抑郁让我学会寻找赛场外的支点。”他坦言,这段经历反而让他对比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“现在的失误不会让我崩溃,因为我知道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。”
从自我救赎到社会启示
孙铭徽的坦诚,正在打破中国体育界对心理问题的传统沉默,长期以来,“意志力薄弱”的标签让许多运动员对心理问题避而不谈,但据《中国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报告》显示,超过30%的职业运动员曾面临焦虑或抑郁困扰,其中仅不足两成主动寻求帮助。

“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告诉年轻球员,脆弱并不可耻。”孙铭徽表示,他正与体育机构合作推广心理健康项目,包括在青训体系中引入心理评估机制,他的行动已引发连锁反应——多位CBA球员近期开始公开讨论压力管理,俱乐部也逐渐增设心理健康顾问岗位。
未来的赛场:更坚韧的“指挥官”
孙铭徽的康复之路已初见成效,2024年亚预赛上,他在对阵日本队的比赛中砍下27分,并在最后时刻命中制胜球,赛后,他对着镜头微笑:“我曾害怕失败,但现在,我连抑郁都能面对,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?”
他的故事超越了体育的范畴——在追求极限表现的竞技世界里,承认脆弱或许才是真正的勇敢,正如他所言:“金牌和奖杯终会褪色,但与自己和解的勇气,会照亮更远的路。”





